助推实现“双碳”目标 保险业“绿”意盎然
近日,中国太保产险广西分公司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生态环境局签发了全国首单单株林木碳汇保险。与此同时,中国人寿财险乳山支公司与山东灯塔水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在市海洋发展局举办了牡蛎养殖碳汇指数保险签约仪式。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引领下,保险业正在加快绿色投资和绿色保险项目落地动作,全方位助力高质量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保险机构要想融入绿色金融发展大潮,一是需要以控制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风险为抓手,建立整套标准,调整管理机制体制,实现自身运营中的碳中和;二是加大开发特色绿色保险产品力度,注意绿色投资方向把控,更好助力绿色产业发展;三是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推动碳金融领域和碳市场有效结合。
重塑ESG管理机制体制
要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保险机构需要转型。银保监会日前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中,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将环境、社会、治理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环境、社会、治理信息披露和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流互动,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和流程管理。
从多家保险机构披露的2021年ESG报告来看,不论是提升社会效益、品牌价值,抑或是为保险公司发展找到新支点,ESG都是一条必然之路。当前,保险业从顶层设计到落地执行都在实现“绿色”化的进程中,如构建ESG管理框架、创新绿色产品、投资绿色产业等,保险业正用实际行动践行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价值。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中国人寿宣布将ESG评估纳入另类投资项目的投资决策流程,至2025年构建起包括建立ESG治理体系、完善ESG制度体系、构建ESG风险管理体系等七个方面。此外,中国平安推出的ESG治理架构则涵盖4层架构组织,以确保落实到位。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商敬国认为,ESG投资与保险业特质契合,是行业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机遇。保险业投资周期长,投资规模大,正需要一个具备良好前景的长赛道;而保险业带来的资金和金融服务也可以为新行业带来巨大红利。ESG行业成熟后,首发优势明显,收益多,参与民生服务也可以帮助保险业改善社会声誉,提高影响力。
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8月底,险资实体投资项目中,涉及绿色产业的债权投资计划登记(注册)规模约为1.06万亿元。另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调研统计,2018年至2020年,保险业累计提供45.03万亿元的绿色保险服务,支付赔款533.77亿元,保险范围涵盖绿色能源、绿色资源、环境污染、巨灾等多个领域。
资负两端齐发力
总的来看,保险业在绿色金融领域不断探索前行。
从投资端来看,绿色投资、价值投资、责任投资等成为保险业主流。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险资通过债券、股票、资管产品等方式投向碳中和、碳达峰和绿色发展相关产业账面余额已超过1万亿元。
“保险机构投资绿色领域需更加关注构建与长期资金属性相适应的绿色投资体系。一方面关注避险性,将绿色理念贯穿到各品种的投资过程中,推动ESG绿色因子整合纳入投资决策、风控体系,从而更有效地剔除尚不成熟、不确定性大、风险性高的项目,筛选出真正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绿色项目;另一方面强调公益性,在加强绿色投资领域合作的同时,积极影响合作伙伴在生产、运营等多个领域的绿色发展,强化绿色信息披露,共建绿色生态。”中国太保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中国太保为例,自2018年以来,中国太保累计发行绿色相关债权和股权投资计划近150亿元,涉及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产业等多个领域。
在承保端,绿色保险可以为环境保护、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更为全面的保障。在具体实践方面,多家险企已形成独树一帜的体系。例如,阳光保险创新绿色产品,满足节能环保、清洁能源行业等保障需求。目前已形成了7大类绿色保险产品供给体系,涵盖环境污染、绿色资源、绿色产业、绿色交通、环境友好等方面;华泰财险近三年来服务绿色保险项目近4000多个,累计提供保险保障超过91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保险机构近年来绿色保险产品创新不断,绿色保险在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构建绿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化风险管理作用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但平安证券非银团队认为,我国绿色保险相关政策主要以规范性文件和指导建议为主、企业投保意愿较为有限。且绿色保险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保险机构经营成本高、难度大,保险产品以环责险为主,其他险种仍然较少。
平安非银团队认为,未来,可通过以下五方面举措推动绿色保险发展: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为以环责险为主的绿色保险的推广提供法律基础和保障;二是运用目录式管理,结合“强制保险+自愿保险”的模式,明确责任归属;三是通过政策支持和各类补贴加大对绿色保险的支持力度;四是加强科技赋能绿色保险,推动保险业深度参与环境风险管理;五是险资积极参与绿色投资。
推动碳市场发展
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预计到2030年前,我国碳减排需每年投入2.2万亿元;2030年到2060年,需每年投入3.9万亿元。“双碳”目标下,未来40年我国减碳压力将催生与之相对应的巨大需求。因此,建设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有效盘活碳资产对发挥碳市场作用十分关键。
据统计,截至2022年1月,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碳市场交易主体主要是电力行业企业。尽管如此,保险业在参与碳市场、碳减排方面仍然有所行动。
今年5月,为重点控排企业充分挖掘碳资产金融属性,中国太保产险上海分公司联合上海环交所及中行上海分行向实体企业提供“碳配额+质押+保险”服务,这是国内落地的首笔温室气体控排企业碳配额质押贷款保证保险。具体来看,该保险融资需求方将生态环境部核发的碳排放配额作为质押品,以全国碳市场交易价格作为碳资产价值的评估依据,可以获得金融机构授信融资的业务。
在业内人士看来,进入第二个履约期的全国碳市场,目前仍处于发展培育期。从产品创新看,保险等金融机构应尽快被纳入全国碳排放市场,碳排放权质押、碳回购、借碳等碳金融产品,以及碳远期、碳掉期等衍生品将成为金融创新的重要领域。从政策层面看,《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文件的落地将进一步推动碳市场的发展,给保险机构等金融主体加入碳市场带来机遇。
[责任编辑:]
- 2024-04-09长丰县下塘镇陶湖社区:暖心认证进社区 幸福养老“家门口”
- 2024-04-08亳州:失业保险金助困难职工渡难关
- 2024-04-07宣城市宣州区扎实开展工伤保险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宣传
- 2024-04-03以人为本,中国人寿安徽省分公司积极开展“普惠金融推进月”行动
- 2024-04-02桐城市黄甲镇“三个强化”紧抓春茶采摘期间安全生产工作
- 2024-04-01金融支撑,激发科创活力
- 2024-03-29直击新华保险业绩会:打通资产负债两端壁垒,积极投资资本市场
- 2024-03-28宁国法院召开涉保险纠纷案件专题交流座谈会
- 2024-03-27青阳县杨田镇:养老认证送上门 便民服务暖民心
- 2024-03-26长丰县吴山镇:政策宣传暖人心 养老保险惠民生